中国足球,仿佛是一部全民共同参与的“大型连续剧”,剧情高潮迭起,跌宕起伏,远比任何一部剧集更为精彩,同时也让人感到万分揪心。最近,这场足球大戏再次迎来了更新:伊万下课,国青教练接任股指配资网,足协专家组也在这一关键时刻“闪亮登场”。
等等,专家组?这名字似乎听起来有些耳熟,像是曾经李铁竞聘时的那一幕。朱光沪所领导的专家组,给了李铁极高的评价,力挺他成为国家队主帅。那时候,李铁被认为是“众望所归”的人选。而如今,回过头来看看,足协的专家组阵容真的没有问题吗?朱光沪,作为有过亲身经历的“过来人”,是否应该避免参与这种评选,免得给人留下利益冲突的疑虑?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,这个专家组,究竟是“背锅侠”,还是仅仅走个形式,来个“过场”?
如果选帅的过程像是招投标那样透明,或许我们还会对未来充满希望。首先,设立清晰的资格要求,然后评估应聘者的目标承诺和团队理念。最重要的是,要求每个候选教练提出一份具体的队员选拔方案,详细列出每名球员的角色定位,然后由真正懂行的人来进行审评。这就像三国时期的“诸葛亮三顾茅庐”故事,刘备的诚意固然打动了诸葛亮,但更重要的是,诸葛亮利用“二顾”的时间对刘备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,最终拿出了《隆中对》这份“应标方案”。如果国家队选帅能够以此为蓝本,让应聘者全面了解中国足球的现状,承诺明确的目标,并提供具体的选人方案,或许就能避免“拍脑袋”的决策。
展开剩余65%然而,在这场选帅的博弈中,选球员显然比选教练更为重要。毕竟,真正上场踢球的,是球员,而非教练。伊万带领的这支国家队,能够勉强闯入18强赛,还得感谢新加坡的“慷慨解囊”。对于这支队伍而言,能在18强赛中出线简直就是一种奢望,没能出线反倒显得正常,最起码我们没有垫底。更换教练能立即改变局面吗?恐怕未必。
自从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,成绩始终在不断下滑,媒体的过度介入恐怕要为此背上不小的责任。每天都在讨论什么样的战术最适合,哪位教练能够带领球队重回巅峰,好像换个“神帅”就能力挽狂澜。问题在于,中国足球的各个层级已经深信不疑这套“评书式”的逻辑,总是在寻找那位能够“单挑取胜”的英雄。足球是一项竞技体育,它的核心在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。只有通过选拔出具备优秀身体素质的球员,才能真正提高国家队的整体水平。
那么,如何选拔这些球员呢?其实并不复杂,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“12分钟跑”测试,采用类似大学生体测的五项标准,综合评估球员的速度、力量与耐力,从而选出那些能够在90分钟高强度比赛中坚持到底的球员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,才是提高国足成绩的基础。
与其迷信某位“神帅”的魔力,不如先从球员的选拔开始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如果球员的基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,即便换上再优秀的教练,也难以奏效。中国足球的未来,不在于更换多少位教练,而是要从根本上重视球员的选拔与培养。只有真正选对了人,才能踢出真正有水平的足球。
希望中国足球能够少些浮躁,少些不切实际的吹捧与踩踏,给它更多的时间与耐心,也给球员们更多的信任与支持。毕竟,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场“大型连续剧”能够以喜剧结局收尾,而不是以无尽的失望和叹息结束。与其关注谁将成为下任教练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默默努力的年轻球员身上。正是他们,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,才是我们希望的寄托。
中国足球,真正需要的是一场从上到下的深刻变革,一场彻底的改革。而这场变革,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。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足球加油,期待它早日走出低谷,重现昔日的辉煌!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